2月19日晚,国家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落款时间为2019年1月3日,即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1、养殖环保: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
2、畜禽养殖补贴:
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惠农补贴是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现在却出现了许多人骗补,真正养殖的反而很多拿不到不到补贴,这个问题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
3、改善养殖设备:
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
4、家庭农场:
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等服务,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5、科技和育种: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6、畜禽养殖业人才培养: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7、疫病防控:
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种养结合。
8、畜禽产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食品安全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
9、畜禽农产品出口: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这意味着国家将会对出口的农产品企业实施补贴,当然啦,能出口的产品必须质量过硬,还要资金雄厚。
10、新时代乡村振兴将给畜牧业带来哪些机遇?
目前畜牧业还没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规模养殖基础设施改造与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基础设施与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
如今,我国进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时期,如何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畜牧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手发力,成为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央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未来,畜牧行业将有一批优质养殖企业和品牌企业崛起,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示范创建、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文件提出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改善小农户的生产设施条件;同时,将严厉整治惠农补贴,保护农民利益。
以上为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畜牧行业的做出的指示。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升级改造中小养殖场
1、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2、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
3、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
4、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
5、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技术创新与畜禽良种攻关
1、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2、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农产品安全
1、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2、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养殖环保
1、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
2、加强“三北”地区退化防护林修复。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稳步实施退牧还草。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
特色产业
1、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农产品加工
1、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2、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互联网+农业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
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创新创业
1、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
2、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庭农场与合作社
1、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2、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意见。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大力推进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大豆、玉米补贴
1、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研究制定担保机构业务考核的具体办法,加快做大担保规模。
2、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
3、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研究制定商业银行“三农”事业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的具体办法。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END—